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咨询电话:行政管理 13381860769
社会工作 13066731245
公共事业管理 17621305608
劳动与社会保障 17621681763
社会学 13045626629
环境工程与社会学 13045626629
电子邮箱:hzh@ecust.edu.cn
学院网址:https://cpsa.ecust.edu.cn/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学,环境工程(双学士学位,“环境工程社会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详见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相关介绍)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是我校从事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二级专业学院,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相配套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拥有很强的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学院现有本科生700余人,研究生(含非全日制)1000余人。
学院现设有行政管理系、社会工作系、公共政策系、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所、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学院有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学(含“环境工程-社会学”双学士学位)5个本科专业,社会学、公共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社会工作专硕学位授权点。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msw以及非全mpa、非全msw。学院于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于2010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设有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社会工作、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四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获中国首次“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并获教育部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学院教师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已出版多部专著和教材,并在全国及上海各类评比中获奖,如曹锦清教授的专著《黄河边的中国》曾获“首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和“上海市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学院教师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多项,拥有多位国内外著名教授,许多教师的学术成果在海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学院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近年来获得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学院还定期编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每年都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杂志转载。
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对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中国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的大学及科研学术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人员往来和合作,每年都选派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到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及实习和交流等。
学院按照公共管理大类招生,包含行政管理、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学5个专业,学生原则上在大一第二学期期末前完成分流,综合考查学生高考成绩以及入学后第一学期学习成绩,按综合排名和志愿次序分流到各专业。
行政管理
专业定位:行政管理专业是管理学门类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主干专业,也是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开设最早的专业。本专业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方法、重实践、促创新”的基本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尚情操、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重点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输送适应性强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历史沿革: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的政治学专修班级,1994年获国家教委批准设立“行政管理学”专业,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1995年设立行政管理系,2003年获批行政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和2019年分别以本专业为依托自主设置了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社会安全与治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021年行政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专业特色:第一,立足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准确把握数字中国建设对政府治理提出的要求,以智慧政府与数字治理为特色方向,为专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第二,践行“新文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据管理实践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要,充分整合学校信息、资源环境等优势学科资源,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第三,通过“政校合作”等方式创新实践教学,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整班制的“岗位式”和“项目式”实践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第四,以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其他学术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专业学生斩获包括“挑战杯”国家级银奖和上海市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知行杯”上海市特等奖等在内的诸多高水平奖项。
主干课程:行政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包括行政管理学、政治学概论、行政组织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经济学、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政府绩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管理统计学、公文写作等。智慧政府与数字治理特色方向的课程包括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空间分析与政府决策、电子政务与大数据、计算社会科学、数字治理、政府知识管理、乡村数字化与等。
毕业生去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等部门从事各类管理工作。目前,本专业毕业生在中共上海市崇明区委员会、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宣传部、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办事处、共青团上海市徐汇区委员会等党政群机关单位,以及上海电信、上海农商银行、中信银行等知名企业从事重要管理岗位,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人才。与此同时,本专业有将近一半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继续深造。
社会工作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社会工作一流专业。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认同“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和证据为本的科学精神,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巧,熟悉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策划、执行、评估、研究能力,胜任社会服务管理和自主创业的“卓越社工师”。该培养目标立足我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专业实践与政策推动“四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强调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宏观倡导与微观实践、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定位于培养“社会服务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历史沿革:
. 1995年开始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建设;
. 1996年建立社会工作系,招社会工作本科和社会学研究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最早建系的单位;
. 2007年社会学科获批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社会工作是主要建设方向,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方向全日制博士及高校在职教师博士班,次年开始培养社会工作方向博士后;
. 2009年获批首批全国 msw学位授权点,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
.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与香港理工大合招收社会服务管理在职硕士 100人(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社会服务领域的骨干人才,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 2012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自主设置社会工作二级学科博士点(社会工作学),每年招生8~10人,成为国内招收社会工作博士研究生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院校;
. 2013年5月成为全国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 2013年8月,“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入选首批上海市教委资助的“上海高校智库”,参与国家、地方决策咨询;
. 2014年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设社会工作方向,开始招收社会工作学术型硕士;
. 2015年智库更名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
. 2018年招收首届非全日制社会工作(非全日制msw)硕士;
. 2018年1月,获北京永真基金会捐赠,成立国内首个社工专业与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建立的学院——国际社会工作学院;
. 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2021年通过长三角新文科教育社会工作专业认证;
. 2022年社会工作专业学位评估表现优异,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处于同一顶尖水平。
特色优势:经过二十九的探索,已形成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专业实践与政策推动“四位一体”的专业发展模式。
师资力量强大:立足时代要求,坚持“引培并举”,不断壮大专业师资队伍,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致力于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一流教师队伍。本专业师资队伍扩大到30人,拥有教授、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15人,是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师资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高校之一。
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形成从本科至博士的完整学历培养体系。
教学科研互动良好:以国家重大课题为导引,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
行业推动卓有成效:积极参与国家、地方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的政策制订和行业发展。
教学支撑及学生奖助学金丰富: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在内的奖助学金以外,还有永真社会工作新生奖学金、赵环社会工作专业奖学金、齐家珊社会工作助学金、徐永祥社会工作奖学金、“敦和·菡萏行动”公益慈善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的支持。
行业社会影响显著:在首批和第二批全国高级社会工作师中,我校培养的人才超过10%。
社会支持:各界力量积极支持我校开展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如2018年获得北京永真基金会资助建立国内首个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致力于推动国内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参与国家精准扶贫和以及国际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不同地方政府、公益慈善组织、行业内重要社会服务机构等50余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地方党组织结对共建,加强了我专业基层教学组织“产学研教”协同发展的教育和实践模式,在长、珠三角地区建立了近10个博士(后)研究基地,“教研结合”协同推进区域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为学生成长成才、实践创新和就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19年获得敦和基金会“敦和·菡萏行动”资助开展msw公益慈善教育,并于2021年获得第2期连续3年资助,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整合性发展,促进公益慈善学历学位教育,为新时代培养公益慈善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出华理贡献。目前我校msw培养体系中已增加了“公益慈善管理”方向,挑选了本学科内10余名教师组成该方向的导师队伍。
专业主干课程: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微观社会工作、宏观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行政等。
学生发展: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能够获得学校有关社会工作学生的专项奖学金:徐永祥社会工作奖学金、赵环社会工作奖学金、永真社会工作奖学金、齐家珊社会工作助学金等。学生能够保送至国内高水平院校攻读研究生,同时,目前华东理工大学面向国内优秀本科生进行直博招生,本科优秀学生可以直接攻读博士(本专业具有面向本校优秀本科生进行直博计划和“拔尖人才计划”,经过选拔后的学生直接进入博士培养流程)。另外,也有同学赴国外著名高校留学深造。毕业生在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高校、社会和公益慈善组织等领域就业,用人单位对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评价普遍较高,毕业生在全国社会工作行业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行业贡献: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达800余人,研究生200余人,博士生近20人。近5年对毕业生开展了2次抽样调查。其中,2019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领域就业者均为18.8%,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任职比例为34.18%。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认同度高,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有长期正面影响。毕业生普遍认为,社会工作的影响力较高(95.72%),愿意通过一系列方式保持与专业发展的联系。
毕业生以长、珠三角等地区作为主要就业阵地,受到相关地区行业组织(上海市社工协会、深圳社工协会、浦东新区社工协会等)、用人单位广泛好评,不少毕业生已成为社会工作行业内的标杆性人才。如陈蓓丽、赵文蔷、李兆伟等本科校友被评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部分毕业生被评为全国社会工作十大年度人物等。有数十名毕业生在长、珠三角地区担任社工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总干事等职,成为带领社会工作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重要领军人才。有数十名毕业生在全国高校任教。部分毕业生在相关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积极推动政策改革与创新。
近几年高级社工师办法出台实施以来已经遴选了3批高级社工师人才队伍,其中,华东理工大学培养的学生占通过高级社工师总数的10%左右,足显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在全国行业引领与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方面的重要效能。
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该专业是为适应社会对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置,培养政府部门公务员以及能在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遵循“立足中国实践、紧扣社会需求、促进融合发展”的原则,突出“厚基础、明方向、重能力、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了“教学、科研、实践、政策”一体化经验,已经具备了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扎根超大城市、服务长三角,累积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区位优势;二是突出基础训练、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应用基础”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探索新文科,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领域,聚焦基层治理、智慧政府治理、资源与环境公共治理等特色领域。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大数据治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行政法、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管理统计学等。
毕业生去向:左右的学生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英国华威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就业的学生主要在政府机关、各级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咨询机构和社会组织等部门工作,如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
专业定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性强、应用性广、社会需求迫切的新兴专业,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健康保障、员工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华东理工大学2003年获社会保障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批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鲜明的特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挥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区位优势,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二是依托华东理工大学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以新文科建设为抓手,整合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培养,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三是瞄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才需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学研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在2023年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发布的 “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于b 层次。教学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效果突出,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上海市特等奖等多项奖项。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概论、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社会政策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管理统计学、数据分析技术应用、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员工福利与年金等。同时,增设“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等课程,并积极探索ai赋能课程教学。
毕业生去向:以上的学生继续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深造,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等,其他学生主要在各级政府部门、政策研究机构、保险、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就业、薪酬、福利、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如、中国人寿、上海城投等。
社会学
专业定位: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机制、推进社会治理与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团结与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学科。本专业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学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卓越理论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学专业人才。
历史沿革: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专业主要依托于社会学学科建设逐渐发展壮大。其肇始于1986年成立的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1995年整合成立应用社会学研究所,1996年获社会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成立社会学系,著名学者曹锦清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2006年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社会学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8年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学生,2009年建立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获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社会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特色优势:(1)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7人,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8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浦江人才”及其他省部级人才3人,教授100%为本科生授课。(2)培养体系完整: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3)教学科研交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各3项,一般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和批示10余项;通过“全程导师制”,让本科生深度参与各科研团队的研究,形成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良性交融。
人才培养特色:(1)探索出能力为本的社会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学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核心能力建设,探索出“能力本位教育(cbe)”框架,强调以社会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基础,明确培养的能力目标。(2)优化核心课程群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农村社会学”获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和重点课程,“社会学概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经济社会学”等获批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出版了一批社会治理、社会政策领域的教材、著作和译丛;打造了社会学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城乡社会学”“社会政策”等3个核心课程群,形成了多个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团队。(3)以新文科为导向,探索“社会学”本科双学位专业建设。2021年,社会学专业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强强联合,获批并开展“环境工程-社会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4)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取得了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创新的显著成效。近年来,社会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奋进杯、知行杯等各项大型赛事近50项,获得全国和上海市级奖励多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获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指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专业主干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社会心理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移民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20余门课程。同时,本专业还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作用,从而形成“教书”和“育人”为一体的课程观念。结合新文科建设需要,增设“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计算社会科学”“数据分析技术应用”等课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毕业生去向:社会学专业作为我校文科优势专业,毕业生部分升入海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部分则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就业,主要分布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机构与部门,从事社会治理与社会规划、社会发展研究、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政策评估、社会服务等相关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2019年金平果排行榜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9—2020)》中,本专业在全国排名并列第7名。
精彩纷呈的“第二课堂”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素质拓展,在传统的第一课堂外,开辟精彩纷呈的“第二课堂”,丰富学生校园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才华展示和素质提升的舞台。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注重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与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发掘和培育优秀的青年学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学四年发展党员人数约占所在年级总人数的15%。各学生党支部积极开展讲座、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立足学术,开拓创新。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在第二课堂中注重专业知识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学思结合,进取创新,培育优秀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团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赛促优。近两年,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各学生团队获得了包括“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国家级竞赛荣誉6项,市级竞赛荣誉14项,以及多达30余项的校级竞赛荣誉。
不啻微芒,志愿奉献。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以志愿服务项目为载体,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理念发挥到各类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类项目中。志愿者们活跃在助学、助残、助医、助老等各个领域的志愿服务现场,在帮扶困境青少年的线上家教、行政服务中心自助服务区帮办、社区助老课堂等志愿项目中表现出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志愿者,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尚美达艺,以文育人。学院积极营造良好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迎新晚会、班级风采大赛、歌咏大会、啦啦操、摄影展、棋类球类比赛等,丰富学生们在大学中的课余生活。学院的学生艺术团中汇聚了一批对话剧、合唱、舞蹈、摄影感兴趣的学生群体,通过自主管理、自主运行的模式组织多项学生活动,在实践中展现活力,提升自我。
多彩社团,百花齐放。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积极鼓励学生社团发展,各类社团百花争艳、精彩纷呈。街舞社团“sodance街舞社”舞动青春,肆意挥汗;“观海读书会”“港湾耕读社”“知行书会”以书会友,思想碰撞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志愿公益类社团“微笑益go”和“正能量社”弘扬志愿精神,感受生命之美;还有电影友的聚集地“影视艺苑”等。各类社团活动为怀揣热情而来的同学们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兴趣,感受校园文化的青春活力。